专业十大炒股杠杆平台 晚清还有续命的机会吗?有,但被年轻气盛的载沣给玩砸了!_清朝_慈禧_立宪派
1912年2月12日,清朝在隆裕太后的名义下颁布了退位诏书,清朝自此宣告灭亡。令人唏嘘的是,慈禧太后去世才不过三年专业十大炒股杠杆平台,谁也没料到,曾经那个气吞万里如日中天的大清朝竟在短短几年内走向了终结。
若慈禧太后依然活着,她或许也不会预料到清朝会如此迅速的灭亡。尽管清朝已然积重难返,内忧外患重重,但在慈禧的执政时期,她依然为国家的未来提出了一条能为朝廷续命的道路——那便是立宪。
若清朝真的实施立宪,虽然无法保证一定不灭,但至少能延续国运。然而,问题的关键在于,慈禧太后委任的摄政王载沣实在是一个不靠谱的人物。他不仅未能准确判断国内外的复杂局势,也未能意识到政治斗争的残酷性。再加上他年轻气盛,结果把唯一的自救机会给彻底错失了。那么,载沣究竟是如何错失良机的呢?这还得从慈禧太后的立宪计划谈起。
展开剩余82%庚子事变后,清朝的统治陷入了低谷。为挽回国家命运,国内出现了两股主要的声音——革命派和立宪派。革命派认为,清朝已经无可救药,唯有将其推翻,彻底重建国家,才能应对列强压迫和国内动乱,这是一条激进的道路。而立宪派则认为,推翻清朝的风险极高,且未必能带来理想的结果,倒不如在清朝基础上进行一场“大手术”,效仿西方国家进行宪政改革,这或许能解决当前的危局。
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,慈禧太后深感自己已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,最终选择了立宪。其实,在当时的她并不喜欢这个选择。如果清朝被革命推翻,不仅是权力难保,甚至连生命也难保;而立宪,则意味着皇族可能会失去部分权力。然而,立宪在某种程度上比革命要温和许多,而且操作空间相对更大。至少,立宪可以保住清朝的祖宗社稷。
当慈禧确定立宪的方针后,清朝的内部矛盾开始有所缓解,南方的各省督抚也逐渐表示支持。于是,1905年,慈禧派遣载泽、戴鸿慈、徐世昌、端方、绍英等五位大臣,前往西方国家考察,重点考察德国、英国和日本的宪政模式。五大臣于1906年回国后,载泽给慈禧上了一道密折,详细列举了立宪的三大好处:首先是可以保障皇位的永固;其次是逐步缓解外患;最后则是可以平息内乱。
慈禧太后听后开始对立宪产生浓厚兴趣,认为这不仅能够保住皇族的地位,也能满足变革的需求。然而,立宪也意味着满清皇族的统治将受到很大削弱,而慈禧太后始终不愿意放弃自己的权力。她心中犹豫重重,虽然表面上同意立宪,但她却极力避免完全放权。
1906年7月,立宪派的压力加大,慈禧在上谕中宣布“仿行宪政”,但她特别强调,国家大权仍需掌握在朝廷手中,且决策权仍归朝廷所有。这一表态迅速引发了立宪派的强烈不满,他们认为慈禧此举不过是打着立宪的旗号,实则是在继续维护专制统治。为平息立宪派的怒火,慈禧解释道,立宪的具体细节尚未确定,且百姓对此还不甚了解,为避免社会动乱,暂时保留皇权。
但慈禧并未明确给出实施立宪的时间表,只是表示立宪事宜“商议中”。这一表态导致了立宪派的愤怒,许多地方督抚和中央官员纷纷表示强烈反对,要求尽快召开国会、落实立宪政策。慈禧太后在压力之下,决定在1908年8月颁布《钦定宪法大纲》,提出以九年为期的预备立宪,但这一延后时间显然是为了拖延。立宪派反应迅速,强烈反对这种拖延,立宪的呼声愈发高涨。
随着立宪运动的推进,慈禧太后开始设法从立宪中争取更多的皇权,她希望通过在宪政中保有实权,来维护皇族的主导地位。然而,她未能看到形势的变化,最终也未能完成立宪。就在慈禧去世前,溥仪被立为帝,载沣则继续担任摄政王,她希望载沣能够完成她未竟的立宪事业。
然而,载沣并非慈禧想象中的那个温顺、顺从的人。尽管他在慈禧眼中是个性格软弱的皇族成员,但实际上,载沣心中有着不少自己的打算。早在慈禧太后在世时,他曾作为全权大使赴德道歉,顺便游历了欧洲,对西方的政治制度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。回国后,载沣在清朝的政坛上积累了相当的经验,并清楚地意识到,立宪派其实并不是真心希望清朝继续存在,他们的目标是削弱皇权、架空皇族,最终控制政权。
载沣虽然不是皇帝,但他的地位几乎等同于皇帝。他深知,一旦实行立宪,自己甚至连皇帝的位置都未必能保住。因此,载沣根本没有心思去实施真正的宪政。他信心满满地认为,通过加强皇权,完全可以遏制住立宪派和革命派的联合威胁。
载沣的政治改革主题非常明确,那就是大力强化皇权。他将权力集中的军队、严密的禁卫军和海军部,以及控制新军等一系列改革举措一一推出,试图通过军力来扭转乾坤。但他根本没有意识到,清朝早已风雨飘摇,立宪派和革命派已经在各自的阵地上盘踞,哪怕他加强皇权,也无法改变朝廷已失去控制的局面。
发布于:天津市